劉清泉臨證經驗:經方治小兒哮喘案
本文為中國中醫(yī)藥報原創(chuàng)內容,如有轉載請注明轉自中國中醫(yī)藥報微信(cntcm1989)
楊某,男,10歲。2014年10月21日初診。
患兒反復咳嗽、咯痰1個月。1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(xiàn)咳嗽、咯痰,流涕,無發(fā)熱。4天前出現(xiàn)咳嗽、氣短、喘息,體溫37.2℃?,F(xiàn)咳嗽、咯痰色白,氣短,喘息,納可,眠欠安,二便調。舌淡紅,苔薄白。2014年10月11日在北京兒童醫(yī)院過敏原檢測:分支霉菌、煙曲霉菌、黑曲霉菌重度過敏。
病機:少陽不利,寒飲內停。
治則:和解少陽,溫化寒飲。
主方:小柴胡合苓甘五味姜辛湯。
方藥:柴胡10克,黃芩10克,清半夏15克,茯苓30克,炙甘草10克,五味子10克,干姜15克,細辛10克,杏仁10克,生麻黃6克。7劑,水煎服,日1劑。
二診(2014年10月28日):咳嗽、咯痰好轉,腳涼,手熱,汗少。納眠可,二便調。舌暗紅,苔薄白,脈弦滑。腳涼手熱為內有郁熱之象。
處方:生麻黃6克,杏仁15克,生石膏20克,炙甘草10克,焦檳榔10克,焦山楂30克,浙貝母10克,桂枝10克。7劑,水煎服,日1劑。
患者后咳嗽、咯痰消失,沒有其他不適。
按:小兒具有“陽常有余,陰常不足”及“心肝有余,肺脾腎不足”的生理特點,以及易于感觸外邪、易于傳變的病理特點,稍呆則滯,稍重則傷的用藥特點。并且外感時易夾痰、夾滯、夾驚。故治療外感疾病時宜以清透靈動為主,配以消導之品,且要中病即止。
柯琴有“頭面諸竅皆屬少陽”之論,本案患兒初診取小柴胡義合苓甘五味姜辛湯,一以調暢少陽利竅,一以溫化寒飲。二診時,則見郁熱之象,故以麻杏石甘湯為主清肝胃郁熱,配以消導之品而收功。
在應用麻杏石甘湯時,小兒若不見咳喘則應慎用,以防損傷陽氣。
(北京中醫(yī)藥大學 安世棟)